人文气息?我不受熏!
吴大人他们将要面临初中毕业考了,这个学期非常紧张,要学习新课,还早全面重温所学。这不,秋假一结束,考试便接二连三地开始了。吴大人觉得简直喘不过气来了。
不但学习紧张,老师给的节目也紧锣密鼓。就这个礼拜就有两场进剧院看戏的节目。本星期二的一场话剧是德语课的课外课,喜欢人文科学工具的吴大人非常反感戏剧,想借口要练功夫不去,被老师否决了。
后来问他那天演什么戏,他倒是一五一十说得明白。可问他好不好看,吴大人说太无聊,他都睡着了。
另一场戏是今晚(星期五)的,算古希腊语课的,为此他们下午放学后要乘车去科隆。
人文,人文,你进了这个庙,还想往哪里逃?
让吴大人兴奋的活动也有,
一是他们班的同学决定团结一致,齐心协力地办好本届(他们班级的最后一届)圣诞义卖会,主题:美国咖啡屋,内设“中国城”。吴大人向兔妈征订蛋挞,而他自己可以调制红豆奶茶。看阵势,在美国咖啡屋里挑大梁的是中国城;
二是德国学校传统的“国外学习体验学期”被当项目列出来了,同学可以自愿报名,选择去国外同级学校学习一年,半年或者三个月。学校协助安排。
吴大人几乎已经决定了他要回中国学习一次。昨天他兴冲冲地给我一张家长会通知单,说他已经决定了去中国,我可以再听听学校的信息去。
呃?
其实去年我已经去过一次这种家长会,当时心里就很挣扎。
听下来,学校方面的意思是他们不会阻止,但是并不强烈建议学生去参与这个活动。原因是:
1. 学制现在缩短了一年,各项课目被拉紧了;
2. 语言融入需要三个月以上,就是说三个月是初步适应,半年开始说那种语言,一年才是真正进入语境。孩子们去三个月没有意义,去半年正好错过本校学习,必须留级,所以去一年并且重读本学年是理智考虑。
3. 学校认为,语言学习是长久的事情,体验国外的学习是奢侈的事情,13年义务教育时期,学校大力提倡学生们外出体验。现在学制缩短一年,学校建议同学可以选择毕业后前去。如果选择去发展中国家,甚至可以当义工去。
我当时就决定放弃10年级的体验学期,毕业后再天高任鸟飞。因为吴大人的中文估计听懂很快,但是写和说方面要跟上学习,肯定要半年以上。再者,因为学校方面没有什么成绩要求,因此这是纯粹体验的一年,对吴大人来说,自觉些,可以促成中文的突飞猛进,也比较深入地了解他陌生的祖国。但是如果被亲友照顾着,又想晃,那这一年就是渡假的一年,要不要拖延这一年呢?
这一年是他们拉丁语学完,考拉丁语结业证书的年头,去中国一年,不会忘记所学吗?
体验还是不体验,这是个问题。
评论